团队名称:体适能
团队带头人: 庄 洁
建设目标
根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方向特点,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以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及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开拓创新、保障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示范性教学团队。
1.加强梯队建设,优化团队结构
作为上海体育学院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学小组,在此基础上组建的健康体适能教学团队,老中青教师人数及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团队建设将进一步推进教学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继续优化团队组织架构,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2. 发挥研究专长,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健康体适能教学团队立足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在团队成员各自的研究专长基础上,有效地整合教学科研资源,加强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形成团队协作的氛围,以研促教,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切实提升整体团队教学水平。
3. 强化产学研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团队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根本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平台,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着重点,合理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实施教学改革与创新,鼓励和引导学生科创发展,全面提高运动健身指导人才培养水平。
建设举措
1.加强梯队建设,建立有效运行机制
(1)优化团队结构:根据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科发展要求,以健康体适能系列课程为建设平台,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形成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梯队架构,团队成员在教学技能、教学经验和教研能力方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充分发挥老一辈教学名师的作用,根据情况每学期为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法讲座1-2次,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跟师方案、听课制度、督导制度、出师答辩等系列培养步骤,提高本教学团队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2)建立有效运行机制:明确团队发展目标,积极探索并建立健康体适能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模式;尝试推行执行全程导师制、教师弹性坐班制和定期、定时课程辅导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注重青年教师的系统培养,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1-2名,每年选派1-2名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研讨会,争取每年发表教学论文1-2篇。根据专业需要吸收相关专业的教师参与团队建设,鼓励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学习探索,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3)加强团队凝聚力:积极组织教学团队通过讨论、集体备课、评课等多种方式,在备课、教学、评价、等各层次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实现团队中的知识、经验、资源的共享,加强团队凝聚力,营造和谐团队氛围。
2. 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教学水平
(1)课程建设:完善与专业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适应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统筹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鼓励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有效推行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微课、慕课研究;主干课程使用国内、外优秀教材≥50%;发挥国家精品课程优势,继续加强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及时更新体适能新知识、新技术,改善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全面应用。
(2)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不断学习,紧跟国际先进理念,更新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主要课程的教材建设,争取1-2本成为国家规划教材。
(3)基地建设:开放教学实验室1-2个;发挥区域优势,建设国内先进的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实习基地,建立2-3个高等级固定实习基地,加强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4)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人文教育;探索课程考核改革,尝试推行网上测试、实验方案设计、实际操作、课程论文、课程讨论答辩等考核方式。争取建设1-2门受学生欢迎的双语课程。
3. 促进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
(1)注重实践教学:加强1-2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现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将每年学生体质测试作为实践性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和创新性实验,引导学生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其就业密切关联,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利用学科优势在对本科生开放科研、教学实验室,突出基础实验技能培训和创新能力培养基础上,建设本科生创新教育基地,开展课外科研创新活动等,强化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体化。
(2)促进学研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积极申报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如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双语课程改革等项目,以研促教;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和研究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些参与科学研究的条件,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团队教师的教学科学研究项目,引导学生申报本科科研创新项目,学研相长,每年申报1-2个本科创新科研项目,通过系列业余科研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日后工作发展奠定厚实基础。
(3)开展对外交流: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国际影响;尝试“双师”、“双聘”;接受国内外进修生、高访生,为兄弟院校培养师资力量,发挥学术骨干作用;聘请工作在体适能相关工作岗位上的已毕业本科生交流体适能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市民健康需求性。
(4)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在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团队建设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合作,统筹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根据教学实际逐年开展学生见习实习,鼓励技能评估、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促传统的知识传输型教学转为能力本位、创新本位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发展方向,探索目前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